白于山區風力發電機組。
定邊北部灘區光伏電站。
十多年來,作為陜西“風口”的定邊,利用豐富的風能、光能、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新能源裝機規模全省第一,定邊成為陜西第一新能源大縣。
近年來,定邊縣再接再厲,布局從新能源裝備到設施、服務的全產業鏈,新能源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期。
抓住發展機遇 成為新能源大縣
年平均風速6米/秒,年有效風時4000小時以上,可利用面積3000多平方公里;全年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米5500兆焦耳,光伏發電年利用時間1600小時……這些造就了定邊縣發展新能源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十多年來,定邊縣抓住新能源產業的機遇期,立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
2010年11月20日,國電陜西定邊繁食溝風電場第一臺風電機成功并網發電。繁食溝風電場的投產,填補了陜西風電產業的空白。截至2022年底,繁食溝風電場累計完成發電量223359.97萬千瓦時,累計可節約標煤67萬噸,可減排二氧化碳186萬噸。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2011年至今,五大發電集團、陜煤集團等50多家省內外企業落地投資。同時,定邊縣還圍繞構建“風光電氫”新能源千萬千瓦級基地,加快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繼續整縣試點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推動250兆瓦光伏續建項目建成并網,開工建設600兆瓦光伏項目和550兆瓦風電項目,新能源并網規模力爭突破5000兆瓦。
截至目前,全縣獲得省市批復和列入計劃風光發電項目106個,總規模658萬千瓦,預計總投資約500億元。目前已建成并網483萬千瓦,建設總規模位居全省前列。
風光互補 光草牧一體走出新天地
新能源產業內部結構能否更優化?新能源和農業、牧業能否共生互補?在發展大型風能、太陽能的同時,定邊縣委縣政府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如今,定邊的新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和其他產業的互補正在增多。
風電葉片迎風招展,不遠處的光伏板熠熠生輝。利用鹽堿地建起的華能陜西60兆瓦風光互補電站,就是風光互補的拓路者。“我們電站,按30%互補比例采用風光互補形式,彌補了風能與太陽能獨立發電系統在資源上間斷不平衡、不穩定性,形成較為穩定電源。”華能陜西定邊電力有限公司運維主管許小強說,“電站總裝機容量60兆瓦,電站首年發電量11865.2萬度,發電效率88.29%。”
位于白泥井鎮二道梁村的珈偉定邊30兆瓦光伏電站,正在實踐光草牧一體的能源農業共生之路。
“這個電站裝機容量30兆瓦,采用平單軸跟蹤式支架,可以自動調節,隨著太陽的轉動而轉動,年發電量在5000萬度左右。”珈偉定邊30兆瓦光伏電站站長倪鈺淏介紹。這個電站發電量雖然不太大,生態效益卻不容小覷。“我們在光伏板下種綠植、牧草,用牧草養牛羊,追求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倪鈺淏說,“我們正在探索以光、林草、牧業為一體的生態光伏電站發展新模式,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和光能,既能向發電要效益,又能向生態要效益,還能帶動周邊村民創收。”
進軍全產業 邁向新能源強縣
在深入發展新能源中,定邊縣規劃引導新能源產業向全產業鏈邁進。
借助定邊縣布局全產業的“東風”,中材科技(榆林)風電葉片有限公司僅用40天,就將項目洽談成功,2022年9月正式開工,今年2月8日,首支百米級風電葉片在定邊成功下線。
“目前我們已經接到的2023年訂單達600余套,在2023年將是一個滿產的狀態。”中材科技(榆林)風電葉片有限公司黨群工作部副經理張勇瑞說。
為鼓勵新能源產業向全產業縱深發展,定邊縣先后出臺扶持政策,從企業技術創新、人才扶持、稅收及土地優惠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激勵,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目前,陜建新能源(定邊)風機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風機塔筒項目二期即將竣工,風電裝備制造向全產業鏈又邁進了一步。智誠光伏新能源組件廠2021年建廠生產高強度預應力光伏發電管樁和光伏支架,產品已經遠銷陜甘寧蒙四省區,成為活力四射的標桿企業。正在建設中的儲能電池材料項目、光伏組件、風機整機、電氣設備等新能源相關裝備制造項目,填補了榆林市的空白,讓新能源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陜西的西北角,在高原之上,作為陜西第一新能源大縣,定邊正在新能源裝備、能源服務、能源科技上持續發力,從新能源大縣邁向新能源強縣。
白于山上,新時期的定邊人,正在展開一幅更美的畫卷……
(韓承伯 盧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