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獲得正確認識,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但是,當前一些調查研究僅僅是停留在表面“走走、看看、轉轉、聊聊”,以至于掌握不到實際情況,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就像糊在墻上的報紙,成了“裱”面文章。如此調研,不僅背離了調查研究的初衷,還得不到實際效果,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層的負擔。
莫患“虛浮癥”,調查研究當“身心俱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調查研究就是要撲下身子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急。當前少數黨員干部存在著為調研而調研的“虛浮癥”,到工作先進和成績突出的地方調研多,到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調研少,而且習慣于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或者只看“門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這種“表象式”的調研,以至調研看到的都是可喜的成績,忽略的卻是實際的問題。黨員干部應摒棄這種“虛浮”式的調研,要把調查研究當做謀事之基和成事之道,提高自己的眼力、腦力、聽力和腳力,正確處理好調查和研究的關系,要提倡“四不兩直”的形式,少看“亮點”多看“痛點”,既要聽順耳話,也要聽逆耳言,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把握好調查研究的真實性與科學性,切忌走過場,人云亦云。
忌講“空套話”,溝通交流需“入鄉隨俗”。調查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情況、發現問題、推進工作,無論是找出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需要虛心向基層群眾請教,如果調研不善于說群眾語言或者“官話連篇”,不僅達不到調研的目的,與老百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要想調查研究有所收獲,就必須“接地氣”“重實效”,多到老百姓的炕頭坐一坐,到老百姓的后院看一看,善于和群眾“拉家常”,善用接地氣的群眾語言,群眾自然就愿意吐露更多的心聲。只有通過深入基層,“零距離”接觸群眾收集的第一手信息,開展扎實的調查研究,才能真正把基層真正的情況摸透、問題找準,才能精準解決問題。
不當“門外漢”,調研報告要“真材實料”。調研報告的“深度”反映調研水平的“高度”。一篇高質量高水平的調研報告是調研工作最直接的成果。當前少數調研報告浮光掠影、泛泛而談,提出的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議無異于“隔靴搔癢”,對下一步工作推動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撰寫調研報告時一定要“真材實料”,堅決不做表面文章,不開“空頭支票”,要反映出基層最真實的實際情況和問題,打破思維定式,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和“硬招”,在報告中體現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水平以及專業素養,要做調研領域的“專家”而非“門外漢”,讓實踐落在筆尖紙面,讓調查研究成果更好地轉化應用、產生實效、顯現作用。
楊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