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市陽光尚苑小區地熱供暖項目。
記者 李欣澤文/圖
在我國努力奔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大背景下,有這樣一種清潔、高效、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它不受季節、晝夜和氣候影響且資源豐富,可以為能源轉型作出重要貢獻。它,就是地熱能。
在陜西,位于西咸新區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教板塊綜合能源供應工程,就應用了地熱能研發領域的“熱”科技——中深層地熱無干擾清潔供熱技術,為159萬平方米建筑供熱、供冷。該工程運行成本只有燃煤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天然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無廢氣、廢液、廢渣,治污減霾成效顯著。
陜西地熱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據陜西省地質調查院調查,全省10個地級市和楊凌示范區中心城區規劃區淺層地熱能熱容量可供暖/供冷面積為9.17億平方米,是目前各類熱源實際集中供暖面積的1.27倍;關中盆地中深層地熱資源相當于4610億噸標準煤,是全省探明煤炭資源總量的3.34倍。近日,記者走訪了幾個由陜西省地熱協會評出的“首批陜西地熱開發利用示范工程”項目,了解我省在利用地熱資源緩解能源壓力、促進節能減排、助力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哪些積極探索。
從污水中取熱 年節約標煤8300余噸
位于西安市蓮湖區大興西路的西安市第一污水處理廠,每天會將周邊12萬噸的工業廢水和近百萬居民的生活污水進行處理,讓污水達到一定水質標準成為再生水后排入氵皂河。
2016年后,第一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有了新用途。西安大興新區三民村再生水源熱泵集中供熱(冷)項目的建成,讓第一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成為周邊居民冬日取暖的熱源。2022年至2023年度供熱季,該項目供熱面積超160萬平方米,覆蓋熱用戶1.3萬余戶。
如何利用再生水供熱?負責該項目的四聯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韓葦說:“我們將再生水從污水處理廠的排水管道引出,輸送至由熱泵主機、換熱器等裝備組成的動力系統,動力系統提取再生水中的熱量后再將再生水排出。在提取熱量過程中,經過反復交換和搬運,最終入戶水可達到40攝氏度,屋內溫度可達22攝氏度。”
據了解,該項目是目前在運營的、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再生水源熱泵供熱項目,節能減排效果突出,相較于傳統的采暖系統,年可節約標煤8300余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萬余噸,二氧化硫排放120余噸,氮氧化合物120余噸,煙塵約80噸。
該項目采用可再生能源技術及直管到戶服務模式,熱源穩定,供熱效果良好,用戶滿意度高,引領了西安污水源熱泵供暖市場的發展。
先進鉆井技術 節約土地資源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推動土地利用方式由高碳粗放式向低碳集約式轉變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咸陽市陽光尚苑小區地熱供暖項目成功實現了土地利用“低碳化”和“集約化”,不僅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減少土地利用直接與間接碳排放總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環境效益。
3月5日,記者來到陽光尚苑小區。這里是咸陽最大的經濟適用房小區,居住著3600戶居民。
占地150平方米的咸陽市陽光尚苑小區地熱供暖項目位于小區斜對面空地的一角,由4口地熱井和控制室組成,目前供暖面積29.8萬平方米。
據悉,該項目以中深層水熱型地熱能開發技術為核心,配備水源熱泵實現梯級利用,對地熱尾水進行二次梯級利用供熱,降低地熱水回灌溫度,實現地熱資源高效利用。
“該項目將多個井口集中在最小區域內,最大限度減少了井場占地面積,節約了管廊空間,減少了交叉施工帶來的不利影響。”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陜西)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獻喻說,“項目在一個平臺上鉆鑿4口地熱井,鉆井施工占地面積同比節約四分之三,為解決大中型城市或大型地熱供暖項目井位緊缺問題提供了示范經驗。”
據了解,該項目年節約標煤2768.15噸,減排二氧化碳7019噸、二氧化硫61.73噸、氮氧化物24.91噸,減少排放煙塵6.92噸。
服務智慧農業 年節約160多萬度電
2月28日,在楊凌秦龍智慧農業科技產業園內,紅色的小番茄掛在番茄蔓的枝葉間,園區工人忙著采摘、分揀、包裝。另一個智慧溫室大棚內,各種葉菜從覆土、育苗、種植、收獲到包裝整個環節,實現了自動化、工廠化生產。
不管隆冬還是盛夏,這里總是春意盎然,這都得益于源源不斷的能源供應。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地熱能綜合能源站取代傳統電力供熱方式,承擔著園區3.82萬平方米農業設施的供能任務,是園區“智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該能源站是楊凌示范區首個地熱能綜合能源站項目,由陜西工程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獨立自主設計并施工完成,2020年11月建成并試運行。該項目綜合利用“中深層地熱能+淺層地熱能清潔能源”,通過地下水采灌循環和站內換熱設備進行地熱能交換,站內及水源側和用戶側設備全部實現自動化控制、監測,充分利用地熱能清潔能源,并建立了淺層地下水監測點。
“該項目降低了地熱能供能的初投成本和運營成本,進一步增強了水熱型地熱資源供熱的技術性、經濟性,有效助推水熱型地熱資源供熱項目的推廣應用。與傳統空調制冷供熱方式相比,地熱供熱供冷大約每年可節省160多萬度電、減少碳排放120萬噸。”陜西工程勘察研究院院長范建平說。